越军防御作战的特点

作者:王永怀 金光潮


进入旱季以来,越军变以往的抗我牵制为沾住不放实施反牵制,从而在防御作战中增加了主动挑衅的次数,使边境斗争形势日趋加剧。


一、以攻为守,将紧张气氛推向我方


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实施攻势行动,可将战斗紧张气氛推向对方。越军鉴于1984年7月12日反扑失败.再行大规模反扑力所不及,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在具体打法上有以下新特点。


1.增调、补充、轮换部队,加强三位一体的作战能力。


越军多次表露,清水方向是北部战区的主要方向。他们在该方向由野战部队、特工部队、炮兵部队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作战集团.由于遭我多次打击,尤其是我“2.11”出击作战以后,越军当局惊惶不堪,为防我再次打击,进入旱季以来,补充兵员,增调部队,轮换单位,加强在该方向的兵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当面之敌先后补充了新兵1500人,从战役预备队中急调3个步兵团抵达战区。


2.采取了“三小”的攻势行动。


越军自进入旱季作战以来,较为重视所谓“三小”攻势行动。一是特工偷袭,表现点多兵力小,多数不超过一个班,甚至2~3人偷袭一个目标;面广,次数频繁,在我防御正面普遍有敌偷袭,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上旬,对我袭扰近百余次,时机都在夜间,浓雾天。二是小规模的炮击。多使用小炮,用较少的弹药,以打我前沿为主,间有打浅近指挥所.旨在杀伤我有生力量.三是小规模的步兵进攻,攻击距离近,投入兵力多为班规模,属袭扰性和试探性攻击。在整个旱季作战,团规模的进攻仅两次。


3.破障开路,封锁我补给线。


越军比较注重在我阵前破障开路,其手段较为狡诈,距我较远时白天实施,靠近时夜暗进行,多数采取秘密搜排地雷。在东山方向地形复杂,我阵前均为原始森林区,树大林密草深,加之旱季雾浓视度很差,只能通视几十米.越军凭借这些自然条件,顺着伐倒的大树杆爬向我方,此法易于奏效,即使我听见声响,也难判明具体位置,对我重要的后方补给线运用曲直火力封锁,如对我通往老山和1175.4高地的主要公路偏马段,经常炮击,妄图切断我补给线。尤其是对我通往船头南山诸高地的补给线,既用炮火拦阻,又用步机火力封锁,对我前进后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战士称此道路为“生死线”。


二,紧贴欲进,以缩为防


越军为加强清水两翼的防御,除了增强兵力外,还依据地势和军力,在船头南山地区实施与我紧贴,在东山西南之汉杨地区则实施退缩,紧贴欲进.以辖为防。


1、延伸堑壕,前伸触角。


进入旱季以来。在我几个方向,挖掘了几十公里的纵深堑壕,在壕内设置射击、隐蔽、弹药等工事,并利用堑壕向我前沿紧逼和两翼深钻,形成分割围逼之势,频繁袭扰,辅之冷枪冷炮,封锁我前送后运的补给线,严重地疲惫、消耗我军。


2,唱空城计,观控阻并用。


越军对不利于坚守的地形,主力向后收缩与我脱离接触,但在该地区构有工事,设有障碍,时常派出观察、警戒人员。佯动兵力活动,井预先计划了火力.意将观察警戒、火力控制、腾地阻隔并用,引我上钩、1985年2月11日,我奉命出击汉杨。爬颌诸高地,采用了精兵奇袭,不放一枪,不打一炮,摸占高地,发现该地区是个无兵坚守的空阵地,即令速撤,敌直至近午才发现,即集中了大量炮兵,在短短数小时内,倾注了近4,000余发炮弹,但未伤我一人。


三,炮兵运用上实行三个转变


越军认为,稳定防御的关键是大量使用火力.但鉴于炮兵处劣势,旱季雾浓视度不良难以准确校射,为避免与我火力上机智,因而在炮兵的运用上,强调集中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标,造成局部地区的火力优势。
1.由打我浅近纵深炮兵转为打我前沿阵地。


旱季以来.敌人对炮击一反常态,由原注重于我纵深目标转为打我前沿阵地.采取了三种做法:一是频繁袭扰射击.如单炮冷射,众炮齐发,昼观夜射,大小曲直结合零敲碎打.此法用弹少,而袭扰性大,打打停停,旨在长期疲惫,消耗我方力量。二是抵近破坏射击,用直瞄炮抵近行直瞄射击。三是适时压制。敌一旦判明我进攻企图,以集中火力突击我进攻出发阵地和前沿地段。如我“2.11”出击作战,敌判明我13号界碑一线为进攻出发阵地,使用了多种火炮行长时间炮击,决心之大,火力之集中,为以往所罕见。
2.由注重兵力反击转变为步炮结合反击。


慑于我强大火力,越军不轻易让步兵钻“火袋”,而采取了更为狡诈的手段,先火力,后小股兵力反击,以抗住我步兵攻击为目的,将有限的火力用于最关键时机,采取远近结合,曲直结合,大小结合的方法.实施炮火反击。


3.由多点炮击转变为重点炮击。


一是采用炮战之“狼群战术”,多个方向多门火炮同时打一个点.有时对一个重要目标的炮击可达数日之久。二是实行跨地域火力支援形成了火力交叉的重点炮击区。在短时间内使我难于判明射向,或作出快速反应。三是投入预备力量,确保重点目标的火力。如今年1月18日,越军首次动用了军炮旅9M14式17管火箭炮,对我老山前沿集中射击。


四、反冲击不惜老本


越军在防御作战中注重反冲击.主要采取步炮结合重要目标的丢失,不惜老本全力反扑争夺。


1.反冲击速度块。敌阵地一旦被我攻克,即乘我立足未稳之际.调集附近之兵力,有时不等火力准备,利用延伸之堑壕,从多方向实施反冲击,往往我调整部署未及.即要投入打敌反扑之战斗.


2.反冲击兵力大于坚守兵力.敌为对我实施反击,在兵力的运用上,几倍于原坚守兵力。它之所以采用此法,一是阵地紧连,地形熟悉;二是构有延伸的堑壕,便于荫蔽机动兵力。实施时首先行火力突击,尤其是配置就近的小炮,对我威胁甚大。尔后步兵分多路多向行向心突击,使我在短时间内准以判明反冲击的主要方向,迫我分散兵力多向抗击。


3.反冲击持续时间长。从我几次出击作战中,发现越军对一地之争,不仅表现在舍得花力量,而且也舍得花时间。如越军对船头南山某高地的反扑时间长达数日之久,采取长时间的炮击,白天反扑.夜间袭扰,旨在炮击使我消耗,袭扰使我疲惫,火力封锁使我感到孤立无援。


敌人在整个旱季作战中有其强点,但也有弱点。一是对我攻击时机判断不准,有时象赌场上押宝。如对我“2.11”出击作战,从7日猜起一直至l0日,天天猜我出击,我却在11日突然夜间奇袭,打敌措手不及,直至我胜利回撤后,才反应过来。二是夜间防御能力弱。从我“2.11”和“3.8”两次出击作战不难看出,敌害怕夜战,一旦遭我夜袭,指挥、协同混乱,措手不及。三是敌团营规模的协同作战能力弱,遭我首次打击后,各自为战,失去了整体力量。

4.是部队士气低,开小差的多。

相关资料:

《丛林奇略》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6

照片及文章的版权属于对应的作者,转载不注明出处及未经同意用于商业盈利为目的,燃烧的血及作者保留追究的权利!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