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无悔——1979 |
||||
|
|||||
(11) 必争之地和敵我态势諒山位于越南北方与中國广西的边境上的一个交通要道,離中越边境十八公里, 離越南首都河內130公里。諒山以北至中國边境一帶, 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典型亞熱帶山区。諒山的奇穷河以南至河內一帶, 则是水网密佈的北部平原,那里的扣马山、扣當山、巴外山和扣考山一起组成了一圈对諒山的天然屏障,地势万分险峻。 歷史上如要对此地的交趾野人用兵, 諒山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誰守住了它, 南方來的敌人就不能踏入我广西一步。拿下它便是一马平川,可直取河內。 在50年代,法國人曾经飲恨在此;60至70年代美國的士兵则根本无法到達此地。 此地乃历來兵家必争之地 ! 同登则是越北諒山的要塞门户,扼扣着中越两国之间广西方向的主要交通要道,唯一的由广西至越南首都河內的鐵路和公路都路经此处。 歷史上在美国和越南的战争期间, 此帶就是越北軍政的最后指揮中心。 同登坐落在群山之中,東邊是扣考山,西南是滿布大小天然溶洞的陡石山区, 紧扣着从同登到太原的唯一公路。西边的339高地和炮法国炮台则把扼着从高平至諒山的唯一公路。東南方向的探垄则扼扣着从同登至諒山的鐵路和公路。 這一圈天然屏障形成了护卫同登的天险。 欲下諒山必先取同登,已是自古以來兵家公認的事实。 許和尚在战前向中央軍委報告時就曾预言: “由于同登地位的重要, 决定着我们必须夺取它。也因为地位的重要, 敌人必定死守它。這就必然会产生夺取和坚守的激烈战斗。夺取后我方要控制住,越軍要反击夺回,就可能反复争夺。在这里的战斗將是十分激烈的。” 許和尚在广州軍区前指的会議上又指出: “由于同登是个軍事要塞,越軍的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又是 ‘一线坚守, 一线取胜。’ 因而这里的兵力密度大, 陣地坚固, 火力的密度和周密程度也很大, 障碍的密度也很大, 这些都要比一般一线陣地防御要大得多。” 同登, 我们看中了它, 越南人也看中了它, 全世界的目光都看中了这一在地图上小得沒有任何标記的点。 我广西前綫的东线部队正面为越军第一军区,部署有陆军11个师另9个旅/团,成两线配置。 第一线为高平、谅山、广宁省广大地区,部署6个师另6个团。其中,325B师位于先安地区,338师位于亭立县太平地区,3师和473师位于谅山地区,304师位于北山地区,346师位于高平地区。 第二线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区,部署5个师另3个旅/团。其中312师位于太原地区,431师位于慈山地区,327师位于东潮地区,329师位于鸿基地区,242海岛守备师位于锦普地区。 拱守諒山同登一帶的越軍主力部队为隶属河內第一軍区的越南人民軍第3师. 这支部队又稱“金星师”,組建于1965年9月,其称号取“南方的一顆金星”。此师为越南南方对美軍作战的主力部队,与其他头等部队如312师、316师、304师和308师齐名。 越軍三师师长为阮文球. 驻地在陆南. 第三师下轄2团, 12团, 141团和68炮团. 其中12团曾“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 能打近战, 夜战,在与美軍作战中功勋赫赫。另外,141团则能攻善守,曾“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英”称号。 防守同登地区的越軍主力部队为第三师的12团和配属該团的独立205营, 公安12团1营及第三师的高炮营,另获得第二軍区独立166炮兵团的兵力与火力支援,另加同登地区的地方武装民軍。 根据越軍战后出版的“金星师”师史記載: 原三垄越軍陣地的兵力在2月17日我軍总攻开始时应該为12团的一个步兵营另2团的一个步兵連,另外再有一个营的地方民兵。 同登西南方向的339高地的越軍人数应該是一个步兵連又另一个步兵排,再另加越軍炮兵12营的两门85mm炮。 越軍在探某陣地動用的是他们12团的一营和四营.总兵力該为两个营。 根据原來自我55軍的广州軍区參謀長周德礼战后的总结: “越军经过长期的准备,构筑和设置了大量的工事、障碍,除同登火车站构筑了有坑道和永备工事外,在同登周围各要点和同登附近的1、4号公路两侧各要点上均构筑了2~3条可容纳10~12人的马蹄形、丁字形短洞、“A”字形土木质工事、大型掩蔽部、火力发射点,并以交通壕相连,形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体系,在与我接壤便于人马通行的地段,越军均设置了防步兵地雷场、铁丝网、铁刺、竹签、陷阱等障碍物。在便于坦克运动的友谊关至同登的1号公路上,设有防坦克障碍和防坦克雷场等13道障碍物,弄怀至苦大的简易公路上,也设有防坦克雷场、防坦克壕、栏障及石墙等障碍物。” 許和尚到底會把我们哪一支部队放在这里呢? 这里可都是火和血啊! 在許和尚手上的兵力共有6个軍:41軍, 42軍, 43軍, 50軍, 54軍和55軍,全是原東北四野的老部队。 41軍的前身是東野4纵,曾参加東北辽沈战役中的新开岭战役,首次在东北全歼敌人整编师。林彪當年在东北的5虎之一。塔山英雄团就是出自該部队。 42軍的前身就是东野5纵。首任纵队司令是万毅。 該部队在48年参加了歼灭廖耀湘兵团的战役。42軍是首批赴朝的部队,参加了全部1至4次战役和3年半的防御作战。 43軍的前身是東野6纵,紅軍名将陈光为首任纵队司令。43軍也是林彪當年在东北的5虎之一,此部队是東野著名的“两头冒尖”部队,对敌人凶,对自己人也凶。東野6纵的前身就是叶挺独立团,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 由朱德和陳毅帶領上井岡山,成为中國工农紅軍第一軍團的第二师,強渡乌江,飞夺泸定桥, 突破天险腊子口都是該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平型关战役,最后由東北打到了海南島。 50軍的前身是辽沈战役中起义的國民党60軍。軍长为曾泽生,抗日戰爭期间驰名中外的雲南子弟兵,成名于台儿庄大战。1937年, 4萬雲南弟子开赴台儿庄. 27天內牺牲了2萬人,硬是守住了防線,唱着軍歌,从雲南再走來2萬士兵,顶住了曰本小鬼子的进攻。 54軍的前身是原四野的44軍和45軍。 44軍是前東野7纵,赫赫有名的邓華纵队。邓华为首任纵队司令,陶鋳为 政委。参加过辽沈和錦州战役。 45軍是前東野8纵,唯一由地方部队打成主力的部队。黃永胜为首任司令。 54軍首任軍長丁大胆丁盛帶軍参加了朝鲜的金城战役和1962年的中印边界反击战。
55軍前身部队是48軍軍部及144师和49軍的145师。 144师前身是东野11纵,再前身就是抗日战争中林彪115师的独立团。河北隆化战役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就是出自該部队。 145师前身则是由江南北上的新四軍组成,前身为東野12纵,就是當年的“好戰分子”鐘伟用他的性格和作风硬把新成立的12纵帶成了主力部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在这支部队起义后,安插了秋收起义时组建的,同样是驰名中外的整编紅軍团——“红一团”进入起义部队,并编在163师。 红一团本身在歷史上对共和国贡献了包括两位國防部長在內的200多位將軍. 1955年国防部授勋的時候, 252名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中, 六分之一的授勋高级将领是“红一团”走出來的。 該团成立于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部队在三湾村被毛泽东改編為中國工农紅軍的第一軍第一师第一团,在紅軍长征路上担任长征先遣团。抗日战争時期是林彪115师的独立团。 闻名的“大渡河連”, “狼牙山五壮士連”, 击毙日本侵华最高级的将领“名将之花”阿部归秀中将的“黄土岭英雄炮連”及平津战役的“密云尖刀連”等多亇英雄連隊都在此团。 将星闪闪的红一团 由於红一团的关系, 1979年中越自衛反击战前, 很多原來在红一团战斗过的將軍们都喜欢把自己的下一代送回自己战斗过的部队去鍛练,再加上在70年代, 无論是农民的儿子或是将軍的后代, 當兵已经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 战斗打响時, 163师起碼有超过150位正师级以上將軍的后代在連隊里當士兵,伤亡了好一些。战后总结, 还好,沒有一位給他们父輩丟臉。 说到此,有题外話一段。丁盛在抗日战争時期曾是这个团的团長,有一位儿子, 當年在我们团當一个副連长,一等一的軍事尖子,我们从新兵营开始就尊他为偶像。 战争开始, 部队开拔,他接到了命令。因为他父親和林彪案子有关, 所以他成为“有可能在战场上有问题的干部”。 因此不准參战,留守老营房。这把他氣得快昏過去了。他为此到处求情,要求参战,最后还是沒有批准。他氣得留下了一句話:“我要求上前线打仗, 流血牺牲. 难道去找死都不成? ” 到今天他还为此生氣。 可战后写战斗总结, 人们还是偷偷地請他幫忙。而这些战斗总结却一直被送到了中央軍委,到今天, 各大軍事院校还在用作教材。 战后我们和他开玩笑. 还好不要他去, 要不然, 友誼关的烈士陵園一定多了一位烈士。 大家都争着负责打同登和諒山這個战役。 誰都知道这里将會是一场恶仗,可大家都知道, 这里将是一仗成名的地方。 許和尚却点了55軍的将,指明由163师打主攻,负责攻打同登。 為什麼点了55軍的将? 不知道! 到現在我们也不知道! 至于后來为什麽再用55軍和163师主攻諒山,大概是因为这支部队在同登战役已经打红眼了,成了一只红了眼的老虎,两只眼睛都在滴血的老虎。 尽管在同登战役的那几天部队也有不少的伤亡, 也补充了不少福州軍區和南京軍區的补充兵,想不到部队还是能打,而且越打越勇, 越打越鬼,越打越巧。 大概这就是李云龙所說的那样, 只要这个部队的魂在, 部队打光了,补上去还是继续能打。 163师历任师长 我们知道同登战役和諒山战役对整个中越反击战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双方都知道, 此两地必打不可, 非恶战不可,毕竟這是唯一直通河內的公路和鉄路线。 越南人要守, 只能在諒山及同登一帶可守, 过了諒山, 也就沒有什麽地形上的优势。 我们要攻河內, 只有攻下同登和諒山, 越南北方的大门也就打开了。 双方都把拳头部队放在那里,双方都把主力放在那里,每一寸土地, 每一座山头,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间建筑物的位置都在双方炮兵的射击諸元数据庫內。
|
|||||
说明 | |||||
|
|||||
[Next]
|
|||||
![]() |
![]() |
![]() |
![]() |
![]() |
![]() |